各位熱愛大自然、渴望挑戰的朋友們,今天我們來聊聊爬山時那些常被忽略的不確定因素。別看我們一山接著一山地征服,自然總是會用它的方式提醒我們它的不可預測性。無論是老手還是初學者,面對山林大自然,始終保持謙卑與準備,這才是安全登山的關鍵。不能抱持僥倖的心態,因為山上的狀況變化莫測,我們必須要有做好所有應變的方案,就算沒有用到也無妨,至少我們給自己多一層保障,一定會比意外來臨時手忙腳亂地好。

爬山的未知風險:準備越充分,旅程越愉快!

1. 天氣變化無常

山上的天氣說變就變。晴空萬里也可能瞬間變成烏雲密佈,下起大雨、大霧甚至冰雹。我總是建議團員,出發前一定要查好天氣預報,但還要有心理準備:即使預報沒事,山區的天氣還是會「調皮」地給你驚喜。別忘了隨身攜帶防水的裝備。

  • 突變天氣:山區的天氣變化莫測,可能會突然出現大霧、雷雨、大雪、強風等惡劣天氣。
  • 氣溫變化:海拔不同,溫差也大,尤其在高山地區,夜間和白天的溫差可能非常大,影響保暖需求。
  • 降水量:下雨或降雪會增加路面濕滑的風險,也可能引發山洪或土石流。

2. 地形與地質不穩定

山路的狀況比一般人想像得複雜多了,有些崎嶇、滑溜的路段,尤其在雨後或颱風過後容易出現崩塌。我建議大家行走在不穩定路段時一定要專注,不要為了美景分神,也千萬不要想划手機或者拍照,並且小心你的每一步腳下。好的鞋子、防滑的登山杖,這些裝備真的能保你一路安全。

  • 崎嶇地形:山路有時陡峭、狹窄,甚至需要攀爬,對體能有較高要求。
  • 土石崩落:尤其在多雨季節或地震後,山區可能會出現土石崩落,對行程帶來危險。
  • 山洪與溪水:有些路段會經過溪水或河谷,雨天容易水位上升或發生山洪。

3. 體能和健康狀況

爬山不僅是對身體的挑戰,尤其在高海拔地區,還可能面臨高山症的威脅。登山前多做些體能訓練,增加耐力是必要的。身體不適時千萬別硬撐,爬山不比賽,保持體力才能更好地享受登山過程。

  • 高山症:在高海拔地區,因為空氣稀薄,容易引發頭痛、呼吸急促等高山症狀。
  • 疲勞與體力不支:長時間行走或攀爬會導致疲勞,若未做好體能準備,可能難以完成行程。
  • 健康狀況突變:如心臟問題、暈眩、抽筋等,都可能在山區環境下加劇風險。

4. 路線與導航

即便有經驗的人,山中迷路也是不稀奇的事。手機導航、地圖是基礎,但當設備失靈、或山路岔路多時,也需要一份冷靜與細心。我經常提醒大家,一起登山要隨時確認路標,和隊伍保持聯繫,絕不要單獨走偏。

  • 迷路:在山區,若標示不清或分岔路多,可能會迷路。尤其在大霧或夜間,視野受限更易迷失方向。
  • 設備故障:GPS、手機、頭燈等設備若出現故障,會影響導航和行動安全。
  • 標記缺失:山區有時缺少清晰的路標或指引,易造成偏離路線。

5. 突發事件

山中野生動物、滑倒、受傷都是時有發生的突發狀況。出發前,了解當地的地形、氣候和動植物情況,帶上急救箱,務必要事前學點急救知識,這些準備都會在關鍵時刻幫助你度過難關。

  • 受傷或意外:包括滑倒、扭傷、跌落等意外,可能需要緊急救援。
  • 野生動物:某些地區可能會有野生動物出沒,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帶來風險。
  • 人員因素:團體行動中,若有人行動遲緩或出現狀況,可能拖延或影響整體行程。

6. 裝備與補給

別小看輕便又齊全的裝備,它們可是保命的夥伴。天氣一冷,山中低溫可能會讓你打冷顫;食物和水也是每次行程的重要考量,帶足補給,才能避免體力透支或中暑。

  • 裝備不足或損壞:如防水衣物、鞋子、帳篷、炊具等若出現問題,會影響舒適度和安全性。
  • 糧水不足:山區無法輕易補充食物和水源,若估計不足或出現遺失,可能會導致體力不支。

7. 心理調適

爬山時,意志力其實是最大的挑戰之一。當你覺得筋疲力盡、或面臨陡峭懸崖時,穩住情緒,告訴自己一步一步地前進。登頂的過程,就是在不斷面對挑戰中找到平靜。

  • 焦慮或恐懼:在高海拔或險峻路段,一些人會感到害怕,影響行動效率和心理狀態。
  • 團隊合作:團體活動需要良好合作,若成員間有衝突或意見不合,也會影響行程順利。

每次登山,我都覺得自己都是在和大自然對話。在這樣的對話中,準備充分、保持謙遜是我們給大自然的尊重。所以大家在下次爬山前,不妨再次檢視一下自己的裝備與計劃,期待大家都能在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風景!快樂出門,安全回家。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爬過很多次的山,我一直都知道台中有一座很漂亮的山我還沒去過,那就是位於位於臺中市和平區中坑里的鳶嘴山,鳶嘴山海拔2191.1公尺,因山勢尖聳,遠望貌似鳶嘴而得名,在上個月,我終於完成了我的鳶嘴山攻略,所以今天呢,訓哥就要來跟大家聊聊,我這次爬鳶嘴山的心得分享。

鳶嘴山照片

圖片引用自:玩全台灣旅遊網

對於爬過許多次山的人來說鳶嘴山其實並不困難,對於我爬過許多座山的我來說,初次攀登台中的鳶嘴山,整體來說我覺得難度還算普通但稍微偏難,有一些需要挑戰的地方,但整個登山過程中,我更多的是在享受路途中的美景。

在台中,鳶嘴山的名氣非常響亮,依靠它獨特的峭壁和壯麗的風景,讓每一位征服它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次的鳶嘴山之行,確實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是還沒有過登山經驗的萌新,我不太建議大家第一座就選擇這座有難度的山來挑戰,因為鳶嘴山最著名的部分莫過於它的岩壁,尤其是攀登到山頂前的那一段陡峭路徑,對於初次攀登者來說,這可能會帶來不小的挑戰。

有許多像是垂直的攀登路段、還有滑溜的岩石,以及蜿蜒的狹窄路徑,隨時都考驗登山者的體力與心理素質,我們並需要手腳並用,還要隨時小心岩石滑落,在爬的那天,一度有一陣大風吹來,我們所有人緊抓著山壁,這讓我有一種在與大自然力量對抗的感覺。

但是,當你一步步戰勝這些挑戰,越過那懸崖峭壁,抵達鳶嘴山最高的山峰上,那份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一路上來的所有的辛勞,感覺都會在那一刻被壯麗的風景和成就感十足的喜悅所沖淡。

當然,這是在你還沒發現回程的路有多麼險峻之前,想到那天我以為下山就輕鬆了,結果被現實狠狠打了一巴掌的感覺,真的是讓人難以忘懷,可以說鳶嘴山也許你上山很輕鬆,但還真的不一定下的去。

攀登鳶嘴山照片

雖然鳶嘴山上山和下山都非常具有挑戰性,但是當你站在山頂,俯瞰下方的群山與溪谷,早晨的陽光就這樣輕輕灑在山谷之間,雲霧繚繞著山峰,感受著鳶嘴它那無與倫比的獨特之處,這樣的美景,只有真正踏過懸崖、征服過山壁的人才能夠看到。

接下來會和大家講解一下,在攀登鳶嘴山之前,我們應該做好那些準備,該帶什麼裝備和登山該注意的事項。

訓哥的關鍵提醒-攀登鳶嘴山的注意事項

1.登山裝備
鳶嘴山的路徑雖然不長,但因為部分路段陡峭,強烈建議攜帶登山杖以及防滑的登山鞋和手套,這些工具能幫助你在攀登中保持穩定,避免許多登山可能會有的風險或傷害。

2.心理準備
攀登鳶嘴山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有克服懼高的勇氣,如果你在面對高處時會感覺到緊張,或是有其他會導致緊張的情緒,那麼建議可以找經驗豐富的登山者一起前行,這能夠在必要時刻提供你更多的支持與安全感。

3.注意天氣預報
台灣的天氣變化多端,特別是山區。登山前必須提前查好天氣預報,避免在下雨天進行攀登,濕滑的岩石會增加許多風險,惡劣的天氣需要謹慎考量登山的可行性。

無論大山小山,每一次的登頂都是一次自我挑戰,而鳶嘴山好像又稍微那麼特別了一些,雖然是一座小山,但是當我站在頂峰,遠望群山時,我還是能夠完整的感受到自然的美麗,還感受到了一種內心的平靜和滿足,相信無論是初次登頂還是再次重訪,這座山都能帶給攀登者不同的感受。

希望這次的分享能激勵更多人去嘗試,去體驗攀登懸崖峭壁後的那一份壯麗與成就感,每座山都有它的故事,我們都會透過登山去撰寫自己的故事,希望你的故事就在下一次的攀登中開始。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攀登富士山其實超危險的

許多人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去嘗試登上不一樣的山峰,最近攀登富士山的話題開始有了熱度,開始有許多人會把攀登富士山放在自己的旅行規劃之中。然而,這座壯麗的山峰也隱藏著許多危險,讓我們深入探討為什麼攀登富士山其實超危險。

訓哥的關鍵提醒

攀登富士山

高山症的挑戰

和許多高山相同,富士山的海拔高達3,776米,許多攀登者在登頂過程中會面臨高山症的影響。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減少,這會導致頭痛、頭暈、噁心等症狀​ ​。為了預防高山症,建議攀登者應該評估自身身體狀況,緩慢攀爬,頻繁的休息,一定要記得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

氣候變化無常

富士山的氣候非常多變,即使在夏季,山頂的溫度也可以降至零度以下,尤其是夜間和清晨​​。富士山常常產生自己的氣候系統,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和雷暴可能會使攀登者措手不及​​。因此,攀登者需要準備好防寒和防水的裝備,以應對極端的天氣變化。

路徑的困難

富士山有多條攀登路徑,每條路徑都有其獨特的挑戰。例如,須走路線(Subashiri)和御殿場路線(Gotemba)坡度較陡,對體能要求較高。吉田路線(Yoshida)是最受歡迎的,但也因為這條路線簡單,所以走的人數很多,因而時常造成擁擠和意外。

所以無論選擇哪條路徑,攀登者都必須穿戴適合的登山鞋,以避免滑倒和受傷。

高峰季節的擁擠

富士山的攀登季節集中在七月到九月,每年吸引大量的攀登者。在高峰時段,山上的擁擠程度會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為了避免擁擠,建議攀登者可以選擇在非高峰時段攀登,或避開最擁擠的時間點。

攀登富士山並不容易,不僅需要充分的體能準備和正確的裝備,還需要對潛在的危險保持高度警覺。做好充分的準備和正確的應對策略,攀登者可以減少風險,安全的享受富士山頂壯麗的美景,以及舒服的攀登體驗。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踏入大自然的每一步,是否也在無形中對它造成了傷害?今天,我們要一起探討在戶外活動中如何實踐環境保護的措施,特別是“無痕山林”原則的重要性與實施方法,對於我們這些熱愛大自然的人來說,學會尊重並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門學問。

無痕山林:是一個普世的基本概念

無痕山林是一種國際性的環保運動,它強調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個概念包括七大原則:計劃與準備、在耐用的路面上行走、妥善處理垃圾、留下發現的東西、小心使用火源、尊重野生動物、為其他遊客考慮。

為何「無痕山林」如此重要?

想像一下,如果每個前來探索自然的人都留下一些痕跡,那麼這片自然很快就會失去它的原始美,當我們選擇在環境中留下最少的足跡,我們不僅保護了自然,更為未來的探險者保留了那份驚喜與發現的樂趣。

如何實踐「無痕山林」原則?

訓哥的關鍵提醒

計劃與準備:在出發前,做好充分的計劃,了解目的地的規則和條件,準備適當的裝備,以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損害和個人的風險。

  1. 妥善處理垃圾:帶走所有你帶來的物品,所有的垃圾和剩餘食物都應該帶回家處理,不留下任何垃圾。
  2. 小心使用火源:在許可的地方使用火源,並確保火完全熄滅後再離開,避免在易燃的地區點火,以防野火。
  3. 尊重野生動物: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餵食野生動物,以免干擾它們的自然行為和飲食習慣。
     

我們的每一次戶外活動,都不應該造成大自然的負擔,透過實踐「無痕山林」的原則,我們可以成為一位負責任的自然探險者,就如同攀登高峰需要技巧和耐心一樣,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也需要我們的智慧和努力,讓我們攜手,共同維護這些美麗而珍貴的自然資源,讓未來世代也能享受這不可多得的自然恩賜。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生活的每一次探險中,瞭解自身的特殊需求是成功與安全的關鍵。對於熱愛高山的朋友們,如果你有蠶豆症(G6PD缺乏症),那麼對於你來說,登山可能需要格外的小心翼翼。今天,訓哥想要跟大家聊聊蠶豆症,以及為什麼患者需要避免高山藥,以及如何安全享受登山活動。

,訓哥的關鍵提醒

首先,讓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蠶豆症的人不能吃高山藥。高山藥,或者叫做山藥,是許多山區登山路線上常見的食物。然而,對於蠶豆症患者來說,某些食物中的化合物會引起紅血球的破壞,這種狀況稱為溶血反應。高山藥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引起類似的反應,因此建議蠶豆症患者避免食用。

爬山的人

那麼,蠶豆症患者在登山時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你可以考慮服用藍色小藥丸,這是一種預防高山病的藥物,其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可以幫助預防和治療由於高海拔引起的輕微健康問題。不過,重要的是在服用任何藥物前,一定要與醫生或專業健康顧問諮詢,確保藥物成分不會與你的病狀相衝突。

 

此外,為了確保安全和愉快的登山經驗,我會建議蠶豆症的登山者遵循以下幾點建議:

充分準備:在登山前做好全面的身體檢查,並告知醫生你的活動計劃,以獲得相應的健康指導和藥物建議。

瞭解食物安全:熟悉哪些食物是安全的,哪些是應該避免的。隨身攜帶已知安全且營養豐富的食物,以避免在山上因食物選擇有限而不得不食用不適合的食物。

攜帶應急裝備:包括常用藥物、急救包和個人醫療資訊卡。這些都是在遇到不測時能夠提供必要幫助的重要工具。

與團隊保持溝通:讓你的團隊成員知道你的特殊健康條件,並事先討論在緊急情況下的應對策略。

適度調整行程:根據自己的體能和健康狀況調整登山的速度和難度,不要迫使自己超出身體的承受範圍。

 

尊重自然與身體的限制:避免將自己置於極端環境下,比如極端的寒冷或潮濕,這可能會增加身體的壓力。

登山,就像人生一樣,是一場旅程,需要智慧和耐心。對於蠶豆症患者來說,遵循這些指南不僅能保證你的安全,還能讓你享受登山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在山的另一邊,美麗的風景和自我實現的喜悅在等待著你。訓哥希望每一位登山者都能安全、健康地享受每一次的高山征途。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當今健康意識提升的社會中,登山活動成為了眾多人士追求身心平衡與探索自然的重要途徑。然而,登山雖然益處多多,但未妥善準備與缺乏安全意識,則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傷害。訓哥本身也是喜好登山的人,登山教練已經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平時常常都是跟了旅行團到處跑,因為我的工作需要很關注遊客的身體狀況,尤其是跟有特殊疾病旅行一定要做好功課。今天訓哥是想要跟大家分享我們該如何安全的登山,在登山前我們應該認知自己的身體狀況怎麼樣算合適登山,接下來都會一一為大家解答。

 

登山前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根據2023年發表於《戶外運動安全研究》的文章,登山前的準備包括體能訓練、路線規劃、裝備準備及健康評估四個主要方面。研究指出,針對預計攀登的山脈進行體能訓練,能夠有效降低心肺負擔及肌肉傷害的風險。

 

爬山健行,訓哥的養生關鍵小撇步


●深入瞭解個人體質,若有關節疾病者,宜先諮詢醫生或專業治療師,評估是否適宜從事登山活動。
●初心者應從輕鬆的小山開始,逐步提升挑戰,避免急於攻克高山。
●對於膝關節或腰椎有病變的朋友,日常應注重核心、大腿及臀部肌群的強化訓練。
●若在登山過程中,常感膝部或下背部不適,推薦使用護膝或護腰帶,但僅限於登山時使用,日常生活中應更加重視肌肉訓練,避免過度依賴護具。
●結合步行、騎自行車、游泳及水中運動等多樣化的活動,是維護關節健康的最佳途徑。切勿將運動僅侷限於登山。
●登山時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並隨時補充能量與電解質。
●關節有退化情況的人,在選擇登山路徑時,應優先考慮坡度較平緩的土質路面,盡量避免陡峭坡度及階梯或石板路面。
●調節登山速度,避免過快的步伐增加關節負擔。
●下山時,適當彎曲膝蓋,有助於減輕關節壓力。
●選擇專業登山鞋與登山杖搭配使用,登山鞋能提供防滑及減震效果,登山杖則有助於分散腿部負擔,維持身體平衡。

 

此外,路線規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臺灣登山專家陳明進教授在其著作《登山安全手冊》中提到,選擇合適的路線不僅能夠避免迷路,更能根據個人體能適度調整,避免過度勞累。透過使用現代技術如GPS與行動應用程式,可以提前瞭解路線狀況,並實時調整計劃。

 

裝備的準備也是安全登山不可或缺的一環。根據《野外生存與裝備選擇》雜誌2023年的一項研究,適合的登山鞋、背包、防水外套、頭燈、急救包與必要的糧食和水,是保障登山者安全的基本要素。專業的登山裝備能夠在不可預見的環境變化中,提供必要的保護與支持

 

健康評估則是確保登山活動安全的前提。如同臺灣山岳醫學會所強調,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有高山病史的登山者,登山前應進行詳細的體檢,並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活動。高山病的預防與早期識別,對於保障登山者健康至關重要。

 

在登山過程中,保持團隊間的溝通與合作同樣重要。《戶外探險與團隊協作》期刊在2023年的研究中指出,良好的溝通能夠在遇到困難時迅速做出決策,而團隊協作則能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及時的援助。因此,在登山過程中,應時刻保持隊伍成員之間的視線聯繫,並定期檢查彼此的身體狀況

 

這邊也要提醒大家要尊重自然與環境保護也是登山不可忽視的一環。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的加劇,登山者應採取輕量化行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3年的報告中所提到,透過實踐“無痕山林”原則,登山者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保護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

 

想要安全登山不僅需要充分的準備與正確的裝備,還需要對個人健康狀況的嚴格評估與對自然環境的深刻尊重。透過遵循訓哥的建議與最新的研究指南,登山活動不僅能為自己帶來身心上的滿足,也能確保安全與健康。訓哥祝福各位登山平安喜悅!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人生的旅途中,尋找一位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伴侶,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於那些熱愛爬山旅行的人來說,想要找到一位同樣對登山充滿熱情的伴侶,可能會覺得這是一條充滿困難和不確定性的路。

爬山和旅行這類活動需要高度的身體素質、耐心和冒險精神。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是一種休閒活動,更是一種個人價值和世界觀的體現。因此,尋找一位分享同樣價值觀和興趣的伴侶,自然會有其困難度。

雖然愛好登山的人群眾多,但要找到在適當的時間、地點與人相遇,並且雙方都處於尋找伴侶的階段,這樣的機會並不多見。就像山峰有時會隱藏在雲霧之中,真愛有時也會因為生活的忙碌和偶然性而暫時遮掩。

然而,我覺得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尋找是不可能的。如今,有許多途徑可以幫助登山愛好者相互連接。各種登山社團、旅行俱樂部、線上論壇和專門的約會應用,都提供了機會讓志同道合的人相遇。參與這些社群活動,不僅可以提高遇到喜歡爬山旅行的女生的機會,還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結識更多朋友。

當然,愛情的道路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有時,可能需要走過一些彎路,攀過一些障礙,才能遇見真正的伴侶。就像登山一樣,過程中的艱辛和不確定性,最終都會讓達到頂峰的那一刻顯得更加甜美和值得。雖然我目前還是單身,但是我不會急於交往,而是真的希望可以找到可以跟我一起成長,一起共患難共享服的另一半。

在這樣的尋找中,保持開放和積極的心態至關重要。不要急於求成,享受旅途本身也是一種美好。畢竟,每次的旅行都是一次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就會在不經意間遇到那個特別的人。

總之,雖然找到一位與自己一樣熱愛爬山旅行的女生可能會有一定難度,但這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任務。通過積極參與社群、保持耐心,以及享受每一次爬山旅行的樂趣,那個理想的伴侶就可能出現在下一個山頭上,與你一起分享攀登的喜悅。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旅行團的隨行醫護人員,是旅遊安全幕後的重要角色。其實我們的工作範疇廣泛,從緊急醫療處置到日常健康顧問,需要確保每位旅行者在離家探險時的健康與安全。

隨行醫護人員的主要職責是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和緊急醫療反應。在旅行前,我們會評估旅行者的健康狀態,確保每位成員都適合參加旅行團活動。這可能包括查看旅行者的醫療記錄,或者提供有關旅遊目的地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和預防措施的諮詢。

在旅途中,隨行醫護人員需時刻準備處理各種突發狀況,比如急性疾病、小傷口處理、或是對當地環境反應的輕微病症。對於可能出現的高山症、熱傷害或其他與特定活動相關的健康問題,我們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初步診斷和處理。

除了處理緊急狀況,隨行醫護人員還要定期檢查旅行者的健康狀況,尤其是在進行高強度活動後。我們會提醒團員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避免過度曝曬於日光下,以及提供有關飲食衛生的建議,以防止食物中毒等健康問題。

此外,隨行醫護人員也是旅行團心理支持的重要來源。旅途中可能會遇到壓力或焦慮,特別是在遇到不可預見的事件時。醫護人員除了提供醫學幫助外,還需提供心理慰藉,幫助團員保持積極和輕鬆的心態。就像我之前有陪同特殊學校的學生校外旅行的隨行醫護人員,每個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不一樣的心理問題,所以我知道處理他們情緒的問題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包容,我們需要跟老師配合,才能讓整個行程可以更順利。

隨行醫護人員必須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醫療緊急情況,包括搭配旅行社或導遊制定緊急疏散計劃,並與當地醫療機構保持聯繫,以便在需要時提供專業醫療支援。

總而言之,隨行醫護人員是旅行團不可或缺的一員,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旅行者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旅行環境。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處理醫療問題,更是全面關照旅行者身心健康的守護者。在他們的努力下,旅行者可以放心地享受旅行的每一刻,探索新的地方,創造美好的回憶。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到山峰的那一刻,對許多登山者來說,是一種深刻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象徵。在長時間的攀爬後,站在山巔,俯瞰腳下的世界,那份喜悅和自豪感往往會激發出一些特殊的慶祝儀式。那麼,登頂後,大家最常做的事情有哪些呢?

首先,拍照留念或許是最普遍的一種慶祝方式。登山者們通常會在山頂拍攝照片,或是錄製影片,以記錄這個歷史性的瞬間。有的人會展示一些象徵性的姿勢,比如舉起雙手,或是展開擁抱。這些照片和影片不僅是個人記憶的珍貴存檔,也常常被分享至社交媒體,與家人、朋友以及其他登山愛好者共享喜悅。

接著,很多團隊會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可能包括擺放一塊紀念品,如小型旗幟或是手寫的訊息。這些物品往往帶有登山者的名字、登頂日期或是一些勵志的話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做法在許多山脈中可能被視為對環境的干擾,因此一些負責任的登山者選擇使用生物可降解的物料,或僅僅是在山頂石頭上留下小小的標記。我自己之前登頂的時候,就有將我已逝兄弟生前最喜歡的超人公仔跟旗幟一起拍照,很感動,我可以想像他就像超人那樣,跟我一起在山頂上感受這值得紀念的時刻。

除此之外,一些登山者會進行深層的個人反思或冥想。達到物理和心靈的高點,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精神啟迪的時刻,他們可能會選擇靜坐,享受那份達成目標後的平靜和滿足感。

還有一個趣味的慶祝方式是進行小型的頂峰派對。有些團隊會攜帶一瓶香檳或其他飲品,舉杯慶祝他們的成就。當然,這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並且不會妨礙下山的路程。

另外,不少登山者會選擇在山頂進行一些特別的個人活動,比如求婚、紀念親友或是達成其他形式的個人里程碑。這些活動為他們的登頂經歷增添了深刻的個人意義。

無論如何,每位登山者的慶祝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儀式和活動,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密的,都是他們在這趟艱辛旅程中,對自己勇氣和毅力的最高肯定。

而這些經歷,將成為他們心中永恆的頂峰時刻。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山症,又稱為急性高山病,是人體在快速抵達高海拔地區後因未能適應較低氧壓的環境而引發的一系列症狀。其實,高山症是一種防禦機制,當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以滿足代謝需求時,就會產生反應。

症狀通常包括頭痛、疲勞、失眠、食慾減退、噁心或嘔吐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高山腦水腫或高山肺水腫,這些情況需要立即的醫療干預。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和應對高山症呢?

首先,預防始於適當的高度適應。在計劃登山行程時,要考慮到逐步攀升的計劃,讓身體有時間適應。通常建議每天上升不超過300至500米,並在每攀升1000米後至少休息一天。這樣的安排可以讓身體慢慢適應高海拔的氧氣濃度。

其次,水分補充至關重要。在高海拔地區,由於空氣乾燥和呼吸加快,身體的水分流失會比平時快得多。因此,保持充分的水分攝取能幫助血液循環,並減少高山症狀的發生。

若不幸發生高山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下降到較低的海拔,讓身體得到更多的氧氣。如果症狀輕微,可以在原地休息,不再繼續上升,並密切觀察症狀是否好轉。輕微的高山症通常可以在休息後自行緩解。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如服用利尿劑以減少肺和腦的水腫,或使用便攜式氧氣補充氧氣。但這些都是臨時措施,並不能代替下降海拔這一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最後,重要的是聽從自己身體的訊號。如果在高海拔感到不適,不要強行繼續前進。高山症是可以預防的,但前提是尊重自然,尊重自己的身體極限。安全的登山,應該是一次愉快且無憂的體驗,而非不計後果的挑戰。透過正確的認知和準備,我們可以避免高山症的風險,享受登山帶來的無限樂趣。

文章標籤

何宗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